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拥堵,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公交优先”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方案。那么,在绵阳,城市公交事业发展现状又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为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目前我市城区公交企业有120条公交线路、1377辆公交车、1859公里线网里程,其中90%的车辆配备了GPS智能调度系统,加上电子站牌、掌上公交,共同构建了我市便捷、智能、安全的公交出行体系。如今,乘公交车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然而,与公交事业发展相对应的却是公交企业连年的营运亏损。 从票价上看,绵阳城区现行的公交票价始于2007年,即普通车一票制线路每人次1元,郊区线路起步价每人次1元、按0.5元进阶。这一票价制度,至今已实施了8年。原本空调车每年5-9月份夏季期间执行每人次2元票价,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地落实公交惠民政策,从2013年起,临时下调为全年每人次1元。此举虽然让乘车市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但是对公交企业的运营效益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从成本上看,近年来,随着社会物价水平不断上升,材料、备品备件和人工成本也水涨船高,导致公交票价与公交营运成本严重脱节,公交公司已难以维持良性的营运生产状况。根据市公交公司今年一季度营收数据测算,营运每公里收入3.7元,每公里营运成本6.7元,即平均营运1公里就亏损3元,公交公司陷入“跑得越多、亏损越大”的恶性循环。在去年亏损的情况下,由于国家燃油补贴和天然气调节基金等政策变化,今年一季度亏损总额达3700万元。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亏损? 市公交公司副总经理龚远良告诉记者:“城市公交是一项公益事业,市委、市政府已经承担了大笔的购车费用,还给予企业适当补贴。现在公司仍然在亏损,票价不太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下去,既不利于公司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公司改善条件提升服务质量。”他说,一方面,公交公司要保持线网扩张,更新车辆、增加运力,改造候车亭等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市民公交出行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票价和成本失衡造成的主营亏损,又要消化特殊人群免费乘车等公益性补贴不足。从2002年起,我市开始实行高龄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免费乘车惠民举措,无形中又提高了成本。由于财政补贴不足,公交公司分担了大部分公益事业费用。据统计,仅去年就承担了“老、军、残”免费乘车2000余万人次。按照一元一票计算,市公交公司需补贴2000多万元。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燃油补贴和天然气价格调节基金补贴是维持公交企业正常营运的主要资金来源,占公交企业年度总收入的30%以上。去年以来,国务院加大降费减税力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将煤炭、原油、天然气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并停止征收天然气价格调节基金。我省从2014年11月1日起全面停止征收天然气价格专项调节金。此举,致使市公交公司当年即减少补贴收入1127万元。此外,由于燃油价格持续下跌,2014年燃油补贴同比减少1849万元。预计2015年补贴收入将较2014年减少5000万元以上,成为压垮公交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国家对公交企业补贴政策的变化,也是全国各地实施公交票价改革的根本原因之一。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川巴士网scbus ( )
GMT+8, 2016-5-13 14:07
Powered by X3.2
© 200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