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的一天,一辆陈旧的汽车从交通路“大富豪”开出,经旱桥直奔壕子口路,它的目的地是内江火车站。汽车一到站,市民争先恐后上车。客满后,司机又驾驶着这辆汽车原路返回。从那天起,内江这座城市有了历史上第一辆公共汽车,而这辆公共汽车是由货车改装成的。
从外地“开”回来的公共汽车
1969年,得知公司刚从上海和江苏常州买回来4辆公共汽车,当时在公交公司工作的张津第一时间赶到汽车停放点,观摩这几个“宝贝”。看到又添了几辆崭新的公共汽车,张津兴奋地跳上汽车,和几名同事合影留念。2014年12月5日,笔者采访张津时,他乐呵呵地指着照片说:“看嘛,戴眼镜那个就是我。” 张津1968年进入内江公交公司,那时只有18辆公共汽车,随后基本每年都会增加2~4辆,都是到外地购买。那些公共汽车来源于上海、杭州、常州、重庆等地,每次购车必须要司机、检修员等一起去,选中汽车后直接开回来,“那时交通状况不如现在好,在重庆购车的话,一天就能开回来,远的地方要开好几天。”张津说。
壕子口站是个重点站
1969年,时年38岁的曹吉星从部队转业回乡,分配到内江公交公司,领导指派他当车队队长。当时共有20多辆车,一辆车两名司机,整个公司共有50多名司机。 那时车少,而坐车的人多,当曹吉星把车开回起点站大富豪时,看到等候坐车的人“和前一次一样多”。车一装满,他就得转动方向盘,立即出发,“根本没休息的时间”。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公交车增多,公交线路也随之增多,椑木、白马、田家、史家等地都开通了公共汽车,每条线路只有1~2辆车,每一班要等两个小时左右。那时还没实行一票制,曹吉星回忆,从大富豪到壕子口站的票价是4~8分钱(到旱桥4分,倒湾6分,终点站8分)。因为坐火车的人多,因此最繁忙的线路要数到壕子口(即火车站)站的,那条线路共有5辆车,20分钟一班,“壕子口站在当时是个重点站”。 司机实行的是早、中、晚三班制。早班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左右,中班从1点到晚上8点左右,晚班则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晚班只有一辆公共汽车——从大富豪到壕子口站。
公交生涯30年
1964年,26岁的邱子能从当时的内江专署城建局(现住建局)调到内江公交公司。到1993年退休,她和公共汽车足足打了30年交道。30年来,她从办公室秘书逐渐升任为公交公司党委副书记。可以说,她对内江公共汽车的发展历程再熟悉不过。 1958年,内江有了第一辆由货车改装成的公共汽车。同年年底,增加到5辆,并分为5条线路(内江到壕子口站、内江到椑木、内江到白马、内江到史家、内江到蟠龙坝);1964年成立内江运输公共汽车车队,当时公交车共9辆,增加到郭北等乡镇线路……2000年,公交公司改制后,开始实行一票制,公交车增加到500多辆。 虽说邱子能的工作没在一线,但她对公交整体情况一清二楚。至今,她仍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有的公共汽车没有玻璃,司机拿纸板挡风,一辆车上共有30多个座位。洗车时,需要司机和售票员自己动手用刷子刷洗……
采访手记
公交车是一个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为市民的交通出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市民出行选择坐公交车,很多人知道它的现在,但并不知道它的过去。这些“城市之舟”不仅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步伐。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川巴士网scbus ( )
GMT+8, 2016-5-10 15:01
Powered by X3.2
© 2001-2013